南師語錄分享—心與心性的差別?
南懷謹老師偈子:「虛花泡影偶和同,身世原來在夢中。畢竟空無破妄想,若無妄想復何空?」
問:
心與心性的差別?
回覆:
今舉南老師開示一則以示:
南師云:不生不滅的「心性」。
我在一個地方剛講完《金剛經》。曾經做了一首偈子:「虛花泡影偶和同,身世原來在夢中。畢竟空無破妄想,若無妄想復何空?」這首偈子是說明根據《金剛經》的修持方法,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空」是方法論,在畢竟空的實相中除我們的妄想與執著。
如果已經到無妄想的境界,還要空個什麼?好比一個人已經睡著了,假定他沒有「妄想」,你還教他去空「妄想」,那他還能睡得著嗎?
金剛經講破「相」,要我們勘破世間一切現象非究竟。
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個現象,如何透過這個暫時的、不實在的、把握不住的、畢竟毀壞的身體,「找(悟)出能促使這個身體活動的不生不滅的「心性」。
這個「心性」並不是西方所說的能思想、能感覺、能說話、能吃東西的「心」,西方所講的這個「心」,在佛學術語叫做意識心,也叫攀緣心。
再一點,如果我們整天守著一個「道」而修,那個「道」早已經著了相,哪裡是無為的「道」呢?
白居易詩明白地告訴我們:「須知諸相皆非相,若住無餘卻有餘。」
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《南懷瑾禪學講座(上)》
註:第八識如來藏又名持身識,父精母血結合之時,攜往昔業種,入胎執持此胚胎,配合母親營養分,以及如來藏自身四大種等各類功能以和合運作,使得新一世的人身得以漸漸成長,一生之中不論生活、運動,一切身心所能為,皆仰賴彼第八藏識之無量功能種子,乃至到年老壽命終時,如來藏捨報(捨離肉身),於捨報其間,造中陰身,中陰身隨其一生所造善惡業種業習,業力牽動下再入輪迴之中,如此生死不絕,然此心體不生不滅,禪宗、大手印、大圓滿等頓教法門,皆共以悟此心性為進修佛果之第一因。
( 來源出處:如是禪武 , 如欲引用或轉用,懇請註明出處,謝謝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