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師語錄分享—修止觀的法門
想是粗的,觀是細的。觀和想的境界,屬五通行中的“思”,禪宗講“思惟修”是這個“思”。這個是“正思惟”。你們以為道理上在研究叫思惟修,錯了!念念不動才叫“正思惟”。
南師懷瑾講述:
修止觀的法門包括了不淨觀、白骨觀和數息觀等等,拿“觀”來作代名詞,實際上包括了“觀”與“想”兩部分的作用,開始入手都是用想入手,所以觀想實際上的次序是想、觀。
現在作一個實驗,什麼叫做想?大家都看過圓山大飯店吧?現在我一提,你們就有印象來了,這就是想。用不著去想它,它就來了,很容易。你們白骨觀觀不起來,想不起來,那都是用功錯了路,想是很容易的。
比如大家想要鈔票,我提鈔票,你們的印象中就有鈔票的影子,把這個印象釘住,心念永遠釘在那裏不變去,這就是想的成功,有什麼難呢?你們會問:“這不是妄想嗎?”妄想也非空非有!妄想也不錯,因妄想而引起煩惱就不對。
想發財,發不了財而煩惱就不對,想作官,作不了官而煩惱就不對.想男女之念,而引起生理、心理的苦惱就不對。所以想阿彌陀佛或準提菩薩相,想起來就對。先利用止的功能。把這個影像定住,因為你知道這是個影像,你沒有著迷,也沒有發神經。換句話,你訓練自己的心理思想的作用,使自己心理思想的作用不亂跳動,就對了。
甚至整個準提相想不起來時,只想一隻手,或者一只眼睛,或者準提菩薩身上、額上帶的一點寶光、亮光,定在那裏就對了,這就“止”了嘛!但是如果我這樣想起來很用力、頭痛,那就不對,你不是觀想,你錯了,不要用力的。我提一個圓山飯店你就有影像,這個時候不是用力的,要在這個同樣的情況之下,把這個佛像的影像止住,想成功了,這是密法的修持重點。這個想成功了,其他的妄想還有,沒有關係。等於很多的灰塵殘渣中,你止在其中一顆灰塵上,以這個為座標,慢慢的,其他的妄想如灰塵一樣澄清下去。澄清下去了以後,這個想的佛相慢慢慢定久了,不知經過多少時間,氣脈自然起變化了,感受作用自然來了。生理上有各種境界、各種變化起來,你一概不理,專定這一點,這是想的成功 。
那什麼是“觀”呢?由想的程度變深了,你這個佛像變得很明歷,忘了他是真的,還是假想的,永遠在這裏,乃至你與人講話、做事、走路,這個所觀的佛像在意境上不動了,永遠不動,講話、做事都一樣,乃至打坐時也一樣,這個意境永遠不動,這才叫做“觀”。
所以想是粗的,觀是細的。觀和想的境界,屬五通行中的“思”,禪宗講“思惟修”是這個“思”。這個是“正思惟”。你們以為道理上在研究叫思惟修,錯了!念念不動才叫“正思惟”,同樣的能夠處理事,外界六根、六塵的應用更明亮、更安祥、更健康。觀想都沒有成就,修密法也沒有用。比如修淨土,同準提法一樣也是念佛。念的本尊不同而已。這一念成就即顯教的"置心一處",心念住,真止觀。真止觀了,真思惟修,通一切法,一切都貫通的。
所有物質世界是眾生的共業想蘊所形成,我們人的報身也是想蘊所聚集維持的,想蘊的本身就聯繫了精神、物質兩個功能,但想蘊成就有個毛病,馬上給色身、給身體氣脈的感覺牽引走了,脫離不了受蘊的作用。
想成功了,定力越來越深,但有一點,拿五蘊來講,五蘊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一切密法的修持以中間這個想蘊起修,就是拿“意”起修,從意起修快,因為所有物質世界是眾生的共業想蘊所形成,我們人的報身也是想蘊所聚集維持的,想蘊構成一切精神、物質的萬有作用,想蘊的本身就聯繫了精神、物質兩個功能,但想蘊成就有個毛病,馬上給色身、給身體氣脈的感覺牽引走了,脫離不了受蘊的作用。感覺一來,你們就以為有效果了。實際上你們受騙了,感覺是四大肉體存在所發生的,感覺一牽動,產生想蘊的功能,精神的力量給肉體一牽動了以後,產生肉體的功能生生不已,因此會引發你生理上的欲念增盛。密宗的修法如何來解決呢?於是觀想氣脈、觀想雙身等解決之,不俐落、不究竟,而且毛病更大,只有釋迦牟尼佛親傳的白骨觀最好。萬一碰到覺受太厲害時,一轉入白骨觀,白骨一流光,身體化空了,很快進入空境界,所以《顯密圓通》這本書的作者,他走的路線完全正確,你們仔細去研究。這麼好的著作,卻被忽視了一千多年。
釋迦牟尼佛親傳的白骨觀最好。萬一碰到覺受太厲害時,一轉入白骨觀,白骨一流光,身體化空了,很快進入空境界。
#南老師說病苦對治
( 來源出處:如是禪武 , 如欲引用或轉用,懇請註明出處,謝謝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