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師語錄分享—靜坐的十四個要點


禪的靜坐修養,是著重在內心的鍛鍊、內心的自律,不一定要拘於靜坐的形式的。
 
南懷瑾先生
 
靜坐時最忌的是心有所求,在靜坐中不要有成佛、參禪、求道的心理,有所求心而坐,坐久了,不求出個神經病才怪呢!坐時要盡量的輕鬆,悠閒,學菩隆像面帶笑容,現出一團祥和之氣。
 
初步學坐,第一次最要緊。測驗自己能支持多少時間,以後根據這個時間或者再縮短一點都沒有關係,不要勉強自己痛苦的撐著,這是不合乎靜坐原則。換句話説,初步靜坐時,每次坐的時間短一點,而坐的次數可以多幾次。
 
靜坐初期,飯後約過四、五十分鐘,才可以靜坐。如果是空腹,倒不受限制,隨時都可以坐。
 
坐的地方,前後面不可有正對著身體的風,遠距離的側面沒有關係。而空氣一定要流通。
 
光線不可太強或太暗。太強引起煩躁,太暗使人昏沈,都不容易入定。
 
沙發床、沙發椅等有彈性的坐具都不要坐。如果是木板可以墊上褥套。……
 
靜坐時臀部一定要有一塊坐墊。質料有木棉枕、棕櫚墊及竹子墊等,隨自己喜好而選定。高度也根據各人體型或工夫而調整。有些人以為工夫到了,可以不要墊,那是不合乎身體型態的要求。
 
靜坐時,兩個膝蓋頭一定要用東西蓋好,不要使它受涼,冬天時,脖子的頸背也要注意,這三點一受涼,容易得風濕或感冒。
 
初學靜坐,最好不要在冷暖氣房間打坐,習慣以後就不拘了。
 
獨處時,如果是夏天,可以穿短褲汗衫打坐,穿西裝的時候,靜坐時要記得把領帶與褲帶松開,手錶、戒子、眼鏡等最好都取下來,以免妨礙氣脈流通。
 
不要只把打坐的時間視為打坐。尤其禪宗的禪定是不拘一切形式的。我一生很怕學禪學佛學道的人裝模作樣,無論任何場合都垂眉閉眼的,給人家一種討厭的感覺。所以大家無論是在上班或者工作,就那麼自然的坐著、歪著,或者靠著都可以「打坐」,不一定要閉起眼睛。總之:禪的靜坐修養,是著重在內心的鍛鍊、內心的自律,不一定要拘於靜坐的形式的。
 
 
「道」是自己內心的修養與境界,不必表現在形式上。要訓練自己做內心工夫的時候,不要閉眼睛。同時真正的道,不必人家來相信或是恭維。如果說這個「道」要人家相信了或者恭維了,我們才高興;人家不相信了不恭維了,就難受,這樣的「道」有什麼價值?根據過去我的經驗,電影院、戲院最吵雜的地方,汽車、火車、輪船甚至于飛機上,對生命有危險關連的時候,正是我靜坐入定的好機會。這一種靜坐,不拘形式,隨便那麼坐著或者躺著都可以。
 
真正的「道」,如行雲流水,如霽月光風,是那麼自然,那麼天真。所謂天機是活潑潑的。老子就說過: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」所以我們一切要盡量任其自然,如果有一點勉強,都不是「禪」的境界。
 
講到靜坐,除了像入伍訓練,要嚴格的養成固定形態以外,平常隨時隨地,都可以做靜坐的工夫。同時要認識清楚,入「定」的不是身體,而是「心」。過去大陸上寺廟都有五百羅漢的塑像,有的在掏耳朵,有的在捏腳,他們無論在任何形式之下,都可以得定,由此可如真正的「定」,是不拘形式的。
寺廟都有五百羅漢的塑像,有的在掏耳朵,有的在捏腳,他們無論在任何形式之下,都可以得定,由此可如真正的「定」,是不拘形式的。